凝聚新材,料定未来
温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温州,辐射浙南闽北赣东乃至长三角区域的材料产业需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施“高素质、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重实践、强创新、能创业、善管理、敢担当”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区域基础材料行业或新兴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专业以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总目标。立足温州,辐射浙南闽北赣东乃至长三角区域的材料产业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及人文科学素养,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及一定的社会、经济、法律、管理等知识,系统掌握材料的设计原理、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性能质量评价等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创新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学生适宜在无机功能材料、应用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等相关产业领域从事技术研发、工艺和器件设计、性能质量检测和生产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也可以从事教学、基础研究、科技管理或继续攻读材料学及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团队领导才能,具备较好的国际视野。
我们的专业学科实力如何?
专业于2017年,入选浙江省高校首批“十三五”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8个省部级产学研平台,3个新材料技术研究院,1个新能源材料现代产业学院,50余家校外实践基地。
专业依托的材料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温州大学重中之重学科以及温州大学“学科提升战略”建设重点学科。2019年,材料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20、2021、2022年连续上榜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泰晤士高等教育评价为a-等级,全国排名第34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硕)和材料与化工工程专业硕士点(专硕)。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材料科学esi排名入选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
♢ 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 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 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 材料与化工工程专业硕士点
♢ 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
♢ 浙江省重点学科b类
♢ 温州大学“十一五”和“十二五”重中之重特色学科
♢ 浙江省碳材料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中国轻工业制笔材料重点实验室
♢ 温州大学重点发展的工科专业
♢ 新能源材料现代产业学院
♢ 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
♢ 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
♢ 温州大学最具就业竞争力薪资奖专业
我们的师资队伍怎么样?
现拥有专任教师40余人,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国家海外优秀青年人才、长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浙江省鲲鹏计划人才、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才等。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超过70%,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过90%。同时,长期聘用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企业专家30余人。专业师资力量多背景融合、结构合理、涵盖面广,完全能够满足对专业学生的培养需求。
王舜(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侴术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青年鲲鹏计划人才)
黄成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
袁一斐(国家海外优秀青年特聘专家)
王继昌(浙江省钱江特聘教授)
杨植(浙江省杰出青年,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才)
金辉乐(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才)
向卫东(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夏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社会对我们专业的需求怎么样?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预测,2020-2025年,新材料专业方向人才缺口规模年均在300-400万人,新材料被列入国家新工科专业重点发展领域。专业地处温州,辐射浙南闽北赣东10万平方公里区域,该区域覆盖材料产业上、中、下游的全部产业链,产业规模十分巨大,人才需求旺盛。
我们的人才培养有哪些特色?
特色之一:紧扣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需求,打造“新材料”人才培养特色
专业针对新工科大背景下对新材料领域人才的具体需求,在课程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研究实践等环节均紧密围绕新材料专业属性,打造适应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材料”人才。
特色之二:深植区域优势平台,凸显创新实践能力
专业拥有8个省部级产学研平台、3个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新能源材料现代产业学院,与5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办学意向协议,与天能集团、瑞浦能源、华峰集团等产业领军企业施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将本科生科研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些实践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就业空间和就业能力。
特色之三:夯实“科研导师制”,提升学生科研素质
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践能力,专业为每位学生从大二开始配备一名科研导师,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科研等进行指导,学生可以进入导师的课题组或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设立“责任.成长.成才”讲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考研交流会等帮助学生规划未来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们的毕业生的去向如何?
近5年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生就业涵盖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合资企业、民营企业,主要从事工作包括材料领域技术研发、生产管理、质量检测、市场营销和管理等方面。2021年毕业生平均薪酬位居全省同类专业前列。
考研升学率近两年保持在52%以上,2021届毕业生46人,占比52%。2022届毕业生55人,占比62%。多数考取985和211等“双一流”高校。